在北京中关村的一栋写字楼里,白领李女士走到一台自动售货机前,无需掏手机,只需对着摄像头微微一笑,一罐温热的杏仁露便从取货口滚出。“忘记带手机时,刷脸支付特别方便。”她说道。这台支持人脸识别的设备,与三十多年前中国街头出现的首代投币式售货机相比,已然跨越了数个技术时代。
第一节:投币时代——舶来品与本土化探索上世纪90年代初,自动售货机作为“新鲜事物”进入中国。最早一批设备集中出现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涉外酒店和机场,主要服务外籍人士。当时,投币是唯一支付方式,商品以进口饮料和零食为主。“机器吞币、卡货是常事,”今年65岁的退休工人王师傅回忆,“那时候工资不高,投币买一瓶可乐算是‘奢侈消费。”由于现金支付依赖硬币,而国内硬币流通量有限,这一阶段售货机并未大规模普及。
第二节:IC卡与移动支付革命
2000年后,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加速,IC卡技术被引入自动售货领域。一些大城市的校园、工厂开始出现支持饭卡、交通卡支付的设备,解决了找零难题。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。智能手机和二维码支付的普及,让自动售货机迎来爆发式增长,移动支付彻底改变了行业生态。
第三节:数据化与场景细分近年来,物联网技术让售货机变身“智能终端”。运营商可通过云端系统实时监控每台设备的销售数据、库存状态,甚至根据气温动态调节饮料温度。在杭州某科技园区,售货机开始销售早餐、口罩、充电线等商品。“我们根据园区员工需求调整商品结构,早晨热食需求大,下午甜品更受欢迎,运营方负责人介绍,数据化运营降低了20%以上的损耗率。
第四节:刷脸支付与未来展望
2019年起,刷脸支付技术逐步落地。这种支付方式在疫情期间因“无接触”特性受到关注,如今已覆盖全国多数城市的智能设备。行业分析报告显示,截至2023年末,我国支持刷脸支付的自动售货机占比已超过四成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指出:“从投币到刷脸,支付方式的变迁背后是消费习惯的升级。未来自动售货机将更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建设,例如在应急物资发放、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。”
尾声:小窗口,大时代从需要弯腰投币的铁皮箱子,到如今能与人智能交互的“零售机器人”,自动售货机的演变轨迹,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数字化、便捷化的发展趋势。正如社会学者所言:“这些伫立在街角的机器,如同观察社会发展的窗口,默默记录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