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 首页 > 汽车 >

打破女性刻板印象——《我的选择,我值得拥有》

2023-12-20 10:17 浏览:

对于女性,数字50是个奇妙的分水岭。

抵达者将其视为一座顶峰:许多人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,审视自己的成就和遗憾,开始为未来的生活规划打算;同时逐渐明白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,尤其是对自我处境的清晰认知。

今年83岁的作家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(Margaret Atwood)这样形容五十岁,“一个非常好的年龄。当你到了五十岁,你不再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,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。”

但对于仍在遥望的少女来说,50仿佛已逼近时间的边缘。从这个坐标值下,一个女性将面对生理上的变化、社会角色的扭转和生活架构的重塑——现实里,聚光灯总是偏爱年轻容颜和活力,而边缘化五十岁以上女性的风采和魅力。她们至关重要又最容易被忽略。偶尔有人被看见被关注,也会伴生类似疑问:她不担心衰老吗?她应该没有生活压力了吧?她如何应对别人质疑的眼光?她害怕变成前浪吗?

其实每个不再避讳谈及皱纹、年纪,依照自己信念行事的50+姐姐,都正用她们所做出的选择,书写着不同的答案。

西域圣女花 图/品牌提供

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一片可以尽情探索的荒野。那些随年龄而到来的东西,让全新的生命力徐徐展开:比起一个长驻厨房里忙碌的背影,舞蹈教室里跳跃的外婆郑敏无疑更符合10后小孙女心中的偶像形象;借着比以往有更多思考空间和拥抱自由的契机,小姐妹约会催生出阿姨李琳的博主梦,护肤美食探店点赞收藏一路飙升,她成功被社交平台的年轻群体吸纳认可;因为有天马行空的梦想,有重建的社交圈,马姐54岁尝试做模特,两年时间就登上T台,相比通俗小说她显然更愿意活成纪实文学,有黑粉儿也不妨碍自己时髦自在。

她们对新的时代有自己的担忧,但更多的是笃定;站在人生下半程,50+的她们并不打算被年龄催促着去迎接衰老,而是变得比从前更加从容,年轻的一代应该庆幸:她们的曾经,我们没有去过;我们的未来,她们仍在场。

“做模特,我还可以再老一些”

古人云“铅华不可弃”,说的正是马姐本人。

身为上海女人,更容易跟这座城市本身一样神奇、绚烂,令人难忘。确切地说,马姐今年已经62岁,一头利落的银色短发成为焦点,笑起来如春风拂面,给人一种浓郁都市气息,高扬的自信如同她线条分明的脸庞一般。

现在想来,马姐破釜沉舟的魄力从她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逐渐累积:一个年轻女孩在糖果车间流水线上做学徒,工厂要给她转正,她却一头“下海”,做起了个体户。马姐敢踩时代的潮流,1980年代的留日大军里也有她的参与,36岁时,参演了岩井俊二执导的《燕尾蝶》,学的又是服装设计,也是在那段时间,为50岁以后的人生路线埋下伏笔,与她现在闯得风生水起的时尚圈,连起千丝万缕。

54岁这年,马姐的同龄人们大多退休在家,但她不喜欢“默默无闻地过完这一生”。读时尚造型的女儿说“妈妈你不去做模特太可惜了”,随后在朋友圈里发了马姐年轻时的照片。

事实证明,勇敢的人往往先享受人生。杂志上门的速度比预想快得多。

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马姐走上了职业时装模特的道路,两年之后,56岁的她登上了上海时装周的T台,成为国内时尚圈极富个性的一个符号。

马姐 图/品牌提供

时尚圈扬名后,紧跟着开始做起了自媒体。生活中马姐绝对的真性情,上海小囡一向擅长善待自己,平时跑步骑行最早期,她不会修图剪辑,全靠自拍,但就是这样一条毫无滤镜的街拍视频,让她彻底出圈。从此她以职业模特为业,与众多一线品牌合作,拍广告,做代言。让更多人意识到,其实美丽、自信、个性和勇气……女性一切的美好特质都与年龄无关,“奔六”的女性,也仍然可以开辟出新的职业通道,而且镁光灯和镜头,比她年轻时的人生还要精彩。

人们常把生命看作抛物线:从某个年龄开始,色彩总会黯淡下来。然而马姐选择走上T台让这世界看见:我是头发白了,脸上也有皱纹,但我眼睛里还有光呢!

姐姐五十,不是在违背自然规律去抵抗衰老,而是以开怀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感受时间的流动,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当下最好的自己。

勇敢过第一次,当然就会有无数次

陈惠遵循内心,一直自然地留着白发。

她是爱去理发店的,天生自然卷,发质又粗密,造型师都喜欢给她做造型,加上本人长得精神又高挑,最容易出效果。也许正是因为白发不染,穿衣不花,初识陈惠的人,第一印象往往是热情有活力,鲜少会将她与“阿姨”这个词联系到一块儿。只有留意到眼角加深的皱纹和纤尘不染的白发,才能意识到眼前这位英气勃发的姐姐,其实不算字面上的年轻。

陈惠自言,她有活力,不在于外表,是源自日常的忙碌,“我习惯时刻保持忙碌,你不觉得内心充实总能战胜体感上的劳累吗?”她说这话时,以一种笃定的、毫不妥协的表情,打开手机里满当当的日程表:除了常规带团工作之外,去老年大学上课、流浪狗基地做义工、定期健身、慢跑、打球……每件事安排到具体时分,计划上毫不含糊。

如今,时间于她是最宝贵的。要知道,岁月如神偷,偷走了年轻的面容,偷走了强健的体魄,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偷走你生活的热情,哄得人开始蹉跎。

“实际上,前些年我也消沉过一阵子。”50岁时,惠姐从一家外企退休,第二天却仍旧和往常一样,准时6:45起床准备上班。“我先生笑我,说你做什么去,这才真正意识到,自己没班儿可上了,从今以后都不必再打开电脑审批文件听汇报了;那接下来的每一天该如何度过呢?我没有任何方向。”

就此从退休一步就迈进养老,她又不甘心。“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力还没有完全展开,好像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:结婚、上班。”

图/视觉中国

50岁对于她来说,是第二次人生的开始。

与此前诸多尝试不同,正当她思绪缤纷之际,老同事拉她参加了一个摄影小组,她开始了持续的拍摄练习,因为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忙碌了起来,逐渐从这个松散组织中的新人成为团队核心人物。

在她的发起下,团里活动的频次和规模都快速提升。开始有人提到想去国外看看,又怕语言不通,要是跟着信得过的熟人一起走就好了。这让一直寻找突破口的陈惠,眼前一亮。

她急切地跑去书店,抱回所能找到的全部旅行期刊,认真考虑自己带团出国的可能性:目的地不能太冷门,冷门的地方参与度不高;也不能太“俗”,大家都有钱有闲,喜欢走深度游路线,否则和外面的旅行团没有区别。第二周她兴奋地把一页去美国西海岸的行程单发在群里,并毛遂自荐:“我有能力把大家平平安安带过去,再高高兴兴带回来。”

初次成团只有四个人,其他三个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50+女性。陈惠对此的重视程度,不亚于公司里的年度项目管理:她不但负责做游览方案,还需要在每个人之间做出平衡。“哪怕是最小的事,比如说行程推迟一周的话机票会便宜3000块,但那周正好有个人不能去,其他人均摊的住宿费就更贵——必须有人站出来让大家达成一致,让这件事能够做下去。”

“我就是那个站出来的人。”通过帮助别人实现“走出去看看”的目标,解决人们之间微小的摩擦,把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,这让她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一个社交群体中的连结作用。每到一个新的国家,大家纷纷架起相机拍照的时候,陈惠都会萌生一种成就感。

最近一次带团去土耳其,彼时团员已经扩充至近30人,大家需要很早出发才能坐上卡帕多奇亚热气球。当晚为了对接行程的她几乎没睡,直至次日一只只热气球顺利升空,一个团友忽然拍了拍迎着旭日拍照的陈惠,“她轻轻对我说,谢谢你啊。那一刻我觉得,这就是我现在的价值——不在于我能不能到处去玩,而是我能实现别人的心愿,让她们有机会看到这个世界,让大家在五六十岁这个年纪上都活得精彩一点。”回想曾经的迷茫,陈惠认为那是每个50+女性都可能经历的群体困境,离开职场以后,一名女性到底要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,她的困惑只是大多数人的缩影。她的办法是,想到了就去做。

图/视觉中国

“迷茫的根本原因,是我们坚信自己还能在别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价值,只是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——我觉得每个人或快或慢,都会找到的。”

姐姐五十,在青春退场之际,一手为自己打造了新的战场。不拘泥于一条细纹的产生或年龄的增长,而是将它们都视作重启人生新阶段所积累的宝贵财富。

守护自己放在更靠前的位置

无可否认,50岁引发的联想并不总是正面,依然会有令人惶恐的一面:逐渐进入更年期、生育能力衰退;子女渐渐独立,在家庭中不再那么被需要,职场上面临淘汰或退休的倒计时等等。像马姐这样全情投入新事业,或者像陈惠一般满世界跑的,需要的不只是对女性自由意志选择的尊重,还伴随着整个家庭的反思和沉淀。

郑敏是舞蹈教室年龄最大的成员,这位身材有些微胖,穿着短舞裙的女性,年轻的肌肤状态很难看出她其实已经做了外婆。郑敏的舞蹈之路是从广场舞开始的,50岁国企退休后,偶然看到综艺节目里的舞蹈片段,顿时来了兴致。回家后就告诉女儿,从现在开始,她要跳点“小姑娘的舞”。

经历半年“广场练习”,赵敏在街心公园已经站上“C位”,来到舞蹈教室,又回到了最后一排:“小姑娘的舞节奏快、动作复杂,一连两三个月我都跟不上节奏。”说到这里,她话锋一转,反倒信心满满:“别看我五十多了,可我不用上班呀,所以练习的时间比你们都多。”

说到做到,每周郑敏花6个小时在舞蹈教室,风雨无阻。她对节奏和律动的热爱,用她自己的话来说,是“一跟着音乐甩起来,什么都不在乎”。她渐渐能跟得上老师的动作,跳了爵士舞,也学了当时吸引她来的女团舞。她最快乐的时候是和年轻女孩们一起讨论,下一支舞应该买什么样的衣服——那是仪式感,也是难得的新鲜体验,譬如在五十多岁的年纪第一次尝试了抹胸和超短裙。“因为没有人规定什么样的年龄必须穿什么衣服,对吧?”郑敏说,“没必要自己限制自己。”

郑敏已经独自生活了许多年。最近女儿提过好几次,想让她搬过去同住都被婉拒了。这种坚持下,不是没有闲言闲语,街坊间的质疑带着刻板印象的描述,但她向来笃定,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到底还是不同。“孩子有孩子的人生,我有我的人生,没有必要去互相融入太多。”更何况她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,游泳、跳舞、和朋友们相约逛街拍照……平和地享受当下这段生命里的一切快乐。

图/视觉中国

郑敏觉得,母亲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,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同样重要,对于下一代,她更愿意做一个“相隔不远的守护者”,已经55岁的她更希望自己独立、从容和优雅地老去,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呢?

时至今日,尽管像郑敏一样走进舞蹈教室的“退休阿姨”并不多,但她的确发现,自己这一代50+女性的生活方式比过去更贴近时代,年轻人玩的东西她们一样也不肯落伍。郑敏的好友李琳就过着流行“博主”的生活。两个人认识的机缘,正是在同一家网红咖啡店打卡拍照。

李琳在几个平台都有账号,有的发照片,有的发视频。她把这些“年轻小姑娘的社交工具”研究得相当透彻,怎么修图才带流量、选什么字体、用什么配色,这位年近六十的博主将护肤、彩妆聊得头头是道。除此之外,哪家甜品店或是餐厅“红了”,一定会被她列进探店清单。她最近去“探”的是一家意大利菜,第一次尝试“布拉塔”,服务员对像她一样打扮得漂亮隆重来吃西餐的阿姨已经司空见惯,还推荐她尝试不会影响睡眠的低因拿铁,“其实味道也就是7分的水平,但我吃到了没见过的东西,很高兴,所以给它打9分。”

作家余华在《一个国家,两个世界》中写道:“过去的时代的中国,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没有空间的,个人只能在家庭中拥有其真正的空间。”曾经的传统社会中,人的价值首先围绕家庭产生,女性意识首先服从于家庭需求。这些看似遥远的道德伦理,恰恰矗立于五十岁女性的青春里,也正是她们以身作则,打破桎梏,促进着更年轻的女孩们,破除对女性的隐形偏见。

姐姐五十,既然无法逆转岁月流逝,那就在可控的时间线里通过熟龄肌抗老护肤、培养兴趣活动和保持良好心态,以外塑轮廓,内焕年轻,来感受Well-aging(更好地老去)的状态。

时间沉积了历练,年龄带给女性的,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,对过去留有感慨,对当下报以豁达,对未来充满憧憬。站在个人人生角色的交替点上,相比迷茫与不安,50+女性更多开始允许孩子从自己的世界走远,有意识地关照自身,以一种从容的姿态继续向前走去。

三十余载间,羽西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性不断成长,更有幸见证中国女性在步入50岁后拥抱更美好的生活。改革开放的进程与50+女性群体从青春到中老年的步伐重叠,也决定着这代人的独特不可复制性——她们集体经历着从物质精神贫乏到逐步富裕强大阶段,在长大中学习变老,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无比珍贵的课题。

今天,在日趋开放开明的社会中,50+的姐姐们势必更值得也更有权利庆祝自己的美丽与成就,此次,羽西为中国50+熟龄肌女性专属打造全新升级人参系列,推出羽西紫曜御龄紧塑日霜和羽西紫曜御龄紧塑眼霜,焕启50+女性的内外青春因子,陪伴她们悦享“渐入佳境”的50+人生。用更年轻的状态身体力行地证明着,生命依旧渐入佳境,一如陈惠所说,或早或晚,她们的生命力必将完全展开

图/品牌提供

这同样是欧莱雅集团在全球的使命——创造美,让世界为之所动,这其中重要的一部分,正是50+女性群体。正因为懂得五十岁女性的美丽与力量,欧莱雅集团拥有超过13000名50+员工,她们正和马姐、陈惠、郑敏、李琳一样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面对着机遇与困境交织的现实。在职场上,欧莱雅集团以“成为适合全世代的公司”为目标,推出欧莱雅全世代计划促进跨世代交流,旨在使各世代的员工在从业生涯每个阶段都能实现职业成就。在社会中,借由羽西的全新系列产品问世,欧莱雅集团热切地希望和50+女性同频、共鸣,为她们呼吁更广泛的关注,讲出属于她们的人生哲学。